【资料图】
随着首批个人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售,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已全部亮相,各商业银行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大战”仍在继续,并且目标对象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推广人员已将方向瞄准养老需求并不强烈的年轻人。
与此同时,“90后想体面养老要存多少钱”一度冲上热搜,“存钱养老”无论从理念上还是实操上,都在影响着这一届的年轻人。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蚂蚁理财智库近日联合发布了《2022年中国家庭财富变动趋势——中国家庭财富指数调研年度报告》。有意思的是,不论是已开通账户的居民还是不打算开通或者不确定是否要开通账户的居民,“强制储蓄”都是一项重要原因。不打算开通或不确定是否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居民中,有22.1%的居民是因为账户实施强制储蓄,不能随意取出,资金流动受限;而对于已开通账户的居民来说,因为“强制储蓄进行养老储备”而开通账户的占比则达到44.8%。
券商中国记者采访到多位“95后”,听听他们作为“这届年轻人”的主力群体是如何存钱的。
收租养老VS再接再厉
糖糖是95年出生的,毕业时爸妈给了她一笔“投资启动资金”,她用这笔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首付,在海南买了一套50年产权的酒店式公寓,然后将房子出租给运营公司用作酒店客房。“出租给公司而非个人也是考虑到相对稳定性。”糖糖表示,一来公司支付的月租基本能覆盖每月房贷,待二、三十年的房贷还完后,剩下时间基本可以把租金作为养老储备金的一部分。“现在房子还涨价了”,糖糖表示,不过未来能不能真的凭借房子提供养老所需的物质支持,还是要看房子能不能保值。
糖糖算是在理财路上走得颇为顺利的类型,一方面有父母支持获得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另一方面投资收益也相对可观。但对于此前没有过投资经验,却又匆匆踏上这条路的“小白”们来说,账户里飘绿的数字就是交出的学费。
98年的皮阿吉2020年7月正式“参加工作”,工作一年后,出于“工作了就不再是小孩子了,得有财富管理意识”的考虑,跟随当时万千“90后基民”一同踏入正式理财道路,买入基金,并开启了定投,几个月后,定投累计本金就已经接近一万块,进入2022年,股市震荡,基金也跟着跌了不少,“亏得最多的时候,累计收益甚至是-3105.61元,总金额才9902.49元”,直到现在,皮阿吉还笑称“我的理财,不用说了吧,净赚负两千。”
被现实狠狠“毒打”之后,皮阿吉并没有在理财路上一蹶不振,基金被“套牢”,那就及时抽身,关闭定投,转而将每个月工资固定划出一部分强制储蓄。说是储蓄,其实是让钱花起来没那么容易,“每次要买东西都得提前把钱赎出来,这样还能给自己一个冷静期。”
定期存款才是硬道理
相较皮阿吉一开始的风险偏好,月岛和洲洲最初就选择了风险厌恶。“我现在开始存定期了”,尚在读博的月岛其实并没有太多闲钱可存。
“年轻人养老有点‘伪命题’,我周围大部分人是‘提前消费,享受当下’,还有一部分则是存钱买房,感觉没有闲钱去投资养老。”月岛其实也指出了当前谈论年轻人养老时的一个问题所在,大家仅仅将“养老”作为想象中的未来经历,诸如“旅游,追剧磕CP,打麻将”,而非一件要着手采取具体行动的规划,原因就在于“对我们能挣够养老钱的自信吧”。
不过,一旦需要将想象的经历变成可操作的步骤时,存钱依旧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工作了快两年的洲洲在2022年春节假期开始记账,主要是为了清楚自己的收支情况,年底时就把结余的六万块存了一年定期,“我家的钱,这么多年来,基本上就是存和房”。
作为本次采访过程中“年龄大了”的朋友,94年的木子笑称,刚开始工作那会儿,钱全都花出去了,“男同学只要准备娶媳妇儿,就自动打开了疯狂存钱模式”。木子说,2019年之后,他的工资基本就会固定分为四份:一部分买基金,一部分买股票,一部分存起来用以配置资产,剩下的“拿出来花着玩”。